午夜停停色|吃瓜事件最新|欧洲一区二区三区|网站在线观看香蕉|6080yy伦理亚洲第一区|免费影视app下载|坐在教授的棒棒上背单词双楠|免费吃瓜群众聚集

科研進展

心理所研究揭示社會比較下學齡兒童公平相關決策的發(fā)展模式與計算機制

發(fā)布時間:2024-09-03 作者:劉勛研究組

人們通常期望獲得公平的資源分配,并往往會拒絕那些被認為不公平的提議。此外,當個體在自身分配情況之外還能觀察到同伴獲得比自己更多或更少資源時,對不公平分配的拒絕傾向可能會顯著增強或減弱。這種現(xiàn)象在年齡發(fā)展過程中如何演變,以及其背后的心理機制是什么,是研究者希望解決的關鍵問題。

為了探究這些問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劉勛研究組開展了一項研究。研究招募了190名年齡在8至12歲之間的學齡兒童參與多回應者的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UG)(詳見圖1)。這是一種經(jīng)過修改的UG范式,其中包括一名提議者和兩名回應者。作為回應者的參與者觀察到提議者為自己和第三方回應者提出的資源分配方案,并選擇接受或拒絕提議。接受提議可使自己和提議者獲得提議的收益,而拒絕提議則會導致雙方均無法獲得任何經(jīng)濟回報。值得強調(diào)的是,參與者的選擇不會對第三方產(chǎn)生影響,當前試次的結果也不會對其他提議者的資源分配產(chǎn)生影響,參與者的決策不會被傳達給其他提議者。

圖1 實驗流程

此外,研究者采用了計算模型來揭示驅(qū)動觀察到的行為模式的認知機制。不同的模型作為認知假設的實例,提供了精確預測和定量測試競爭理論框架的優(yōu)勢。在實驗框架內(nèi),提議者提議的公平性作為他們是否違反公平規(guī)范的指標,而參與者相對于第三方回應者的收益則反映了社會比較的優(yōu)勢或劣勢。通過建立統(tǒng)一的動機模型(模型1、2和5)以及區(qū)分兩種動機的模型(模型3、4、6、7和8),研究者可以評估參與者是否以相同或不同的方式感知提議者和第三方回應者,從而確定拒絕行為是否由不平等厭惡和社會比較兩種不同的動機驅(qū)動。同時,研究還探討了兒童對優(yōu)勢社會比較的傾向。鑒于先前研究中的不同發(fā)現(xiàn),研究者測試了各種假設模型,以探索兒童的優(yōu)勢社會比較傾向,包括假設他們表現(xiàn)出優(yōu)勢社會比較忽視(模型2和3)、回避(模型4,5和7)、尋求(模型6),或三者的組合(模型8)。

基于不平等厭惡理論和社會比較理論,研究者建立了八個候選模型。使用分層貝葉斯估計方法將實驗數(shù)據(jù)擬合到各個候選模型(模型構建過程詳見圖2)。以留一法信息準則(LOOIC)為指標進行模型比較,對表現(xiàn)最佳的獲勝模型進行后驗預測檢查(PPC),并對其參數(shù)進行組間比較。

圖2 分層貝葉斯模型的構建

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年齡增長,兒童拒絕不公平提議的傾向呈下降趨勢,部分歸因于情緒對其決策的影響減弱。與此同時,他們避免與同伴進行劣勢社會比較的傾向隨年齡增長略有增加。計算建模區(qū)分了兒童拒絕行為背后的兩種不同的動機:不平等厭惡和劣勢社會比較回避。此外,兒童的優(yōu)勢社會比較傾向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一些表現(xiàn)出回避,另一些則表現(xiàn)出尋求。研究者改進后的模型增強了不平等厭惡理論在復雜多人社會情境中的解釋力,進一步驗證并完善了現(xiàn)有理論。此外,對兒童優(yōu)勢社會比較傾向的探索揭示了個體之間的差異,為深入理解兒童社會比較傾向提供了新的視角。這些發(fā)現(xiàn)有助于闡明兒童社會化過程的發(fā)展模式和內(nèi)在機制,為促進兒童社會適應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深刻啟示。

該研究獲得北京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項目(BEAA21046)、北京市數(shù)字化教育研究(BDEC2023619098)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371084, 32300857)等項目的支持。

文章已在線發(fā)表于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心理所博士研究生王舒靜和已畢業(yè)博士研究生楊仲(現(xiàn)杭州師范大學講師)為共同第一作者,心理所劉勛研究員和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李琦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信息:

Wang, S., Yang, Z., Hu, K., Guo, C., Xiao, J., Meng, G., Liu, X., Li, Q. (2024). Developmental patterns and computational mechanisms of school-aged children’s fairness-related decision making under soci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47, 106047. https://doi.org/10.1016/j.jecp.2024.106047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