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航報】盧敏:災難面前 真情陪伴、默默守望是最大的尊重與關愛
“3·21”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引發(fā)公眾極大關注,現場救援、事故原因調查情況及善后處置工作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災難過后,解決“如何讓遇難者家屬在心理上平穩(wěn)過渡,避免二次傷害”“如何為家屬提供心理援助”等問題須全社會共同努力。
震驚、恐懼等情緒
是正常的心理和行為表現
要想了解如何向遇難者家屬提供有效心理援助,首先要了解社會公眾、遇難者家屬災難過后有怎樣的心理和行為表現。
面對空難,社會公眾的反應大多有四種:一是震驚??针y的發(fā)生毫無征兆,社會公眾不了解事故發(fā)生的原因,事故的突發(fā)性往往讓其震驚。二是憤怒。社會公眾會在短時間內存在“受害者心態(tài)”的群體心理,即認為自己也是受害者。如果這種心理被錯誤地煽動和利用,將產生嚴重后果。三是回避。這是公眾在事故發(fā)生后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會在一段時間內避免自己處于與災難發(fā)生相同的環(huán)境中,比如拒絕乘坐飛機。這是通過回避行為減輕內心的恐懼和焦慮,從而求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四是僥幸?!靶液酶暮灹耍瑳]乘坐這個航班”“幸好我不坐飛機”等想法都符合這一態(tài)度。在一定條件下,這種心理預期會給人帶來一定的樂觀態(tài)度。
另外,看到或聽到空難事故,有些人會出現極度恐懼、害怕、無助等情緒,出現易怒、焦慮、煩躁不安等一系列心理異常表現,影響正常生活。這可能是其正在經歷心理危機,需要及時向專業(yè)心理機構求助。
遇難者家屬的心理是最應該被關注的。面對親人的突然離去,遇難者家屬會出現悲痛、責難、抑郁等情緒。首先是悲痛。若悲痛過度會導致遇難者家屬深陷這種情緒不可自拔,繼而造成精神恍惚。對心理脆弱的家屬來說,極易引起急性應激反應(ASD),表現為回避、麻木、情感反應遲鈍、意識清晰度下降等,常存在心動過速、出汗、面赤等自主神經癥狀。其次是責難。如果家屬認為事故是“主體單位責任意識缺乏”導致的,就會引發(fā)內心強烈的譴責情緒。若事故主體單位處置不當,則會引發(fā)家屬的憤怒情緒,產生敵對心理,導致矛盾進一步激化。最后是抑郁。有的家屬會生活在失去至親之人的陰影之中,變得沉默寡言、心情低落,對任何事情都失去興趣,嚴重者甚至會引發(fā)抑郁癥。
避免給遇難者家屬
造成二次傷害
面對災難,遇難者家屬的心理和情感非常脆弱。在新媒體發(fā)展迅速的當下,網絡上信息遍布,傳播性強、傳播面廣、傳播速度快,不恰當的報道和采訪會給家屬造成二次傷害,這是需要特別警惕的。
從以往類似事件的消息傳播來看,傷害主要來自幾個方面:一是忽視對遇難者隱私的保護。如未經同意公開遇難者個人的詳細信息、影像、生前故事、乘機情況等,甚至有的媒體在未核查新聞信息來源的情況下配上照片加以轉發(fā)。二是過分渲染。如過分渲染空難細節(jié)與現場、家屬絕望悲傷的視頻和照片、遇難者的具體故事等。這對遇難者家屬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也會給公眾帶來心理壓力和恐慌,尤其是對需要繼續(xù)乘坐飛機的旅客及還在繼續(xù)工作的空乘人員。三是網絡謠言和借機營銷。為了“蹭流量”、博眼球,有些媒體、商家和個人對事故原因毫無依據的揣測、過度解讀和惡意猜想,甚至借此事件“玩梗”、搞營銷。四是掠奪式采訪。不顧家屬感受和意愿強制采訪,沒有節(jié)制的重復采訪和“轟炸式”跟風采訪,刨根問底甚至要求擺拍等無理糾纏都是不當的。
所以,關愛遇難者家屬,新聞媒體、社會公眾需要特別注意采寫內容、報道角度、采訪技巧等。
一是報道傳播信源須權威可靠。信息要以官方調查進展和結論為準,包括事故信息、事故原因、事故主體部門的后續(xù)作為,須與民航部門通報的口徑保持一致;不隨意引用、采用非權威信息和未經證實的信息、圖片、視頻,尤其不能為了快速搶新聞、搶流量而盲目轉載和傳播網絡素材;民航部門也應及時公布最新消息,引導輿論,消除公眾猜疑和焦慮。
二是選擇恰當的報道角度,避免聚焦遇難者個人故事。報道應更加重視對事件本身和科普知識的報道,充分起到促進救援、警示社會、引導理性、推動預防的作用。過度關注個體故事,會消耗社會的理性關注,影響對事件的總體和真實判斷,也會對被報道者尤其遇難者家屬造成干擾和傷害。
三是帶著人文關懷進行采訪。要把受訪者當作“人”而非“材料”來看待。需要設身處地尊重他們的感受,站在他們的立場選擇問題、采訪態(tài)度和采訪方式,最大程度維護其尊嚴和意愿,避免渲染悲慘氣氛和為追求“純客觀主義”而無視隱私保護,同時應注意給予其心理上的慰藉和支持。
為遇難者家屬
提供專業(yè)心理援助
從專業(yè)角度而言,在事故剛發(fā)生這個階段對遇難者家屬進行的心理援助稱為“心理急救”。此時,并非要做更多專業(yè)的創(chuàng)傷治療或哀傷輔導,更不是簡單地說“節(jié)哀順變”“要往長遠看”等安慰的話,而是要提供及時的心理援助、社會支持以減輕遇難者家屬的悲痛,滿足其當前需要,提高其適應能力。
助人者首先要做好充足準備。要提前了解包括事件性質、目前情勢、支持服務的類型和可及性等,同時須保持穩(wěn)定,在此基礎上提供服務。首先為其提供生活上、生理上的保障和照顧,鼓勵他們吃飯、喝水、洗熱水澡等,避免因身體不適而加重悲傷。其次,傾聽和詢問也是非常重要的。少說話、多傾聽,鼓勵遇難者家屬充分表達,盡可能多地幫助其確認需求。在傾聽之后,要力求幫助其認識、面對、接受失去親人的事實。對于拒絕幫助者,也要尊重并告知其隨時可以獲取幫助的方法、地方等。
助人者同時還須幫助遇難者家屬宣泄情緒、穩(wěn)定情緒。對于情緒過激者甚至身體反應強烈者,要密切觀察,及時緩解其不適,運用專業(yè)心理知識使其穩(wěn)定下來。助人者為遇難者家屬提供相關信息和實際幫助同樣必不可少,比如提供情感撫慰、應對方法、需要的資源、社會支持信息、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甚至安排其住院等。災難發(fā)生后的一段時間,遇難者家屬的注意力多在事故和情緒中,可幫助其處理一些想不到或難以應付的日常事務,如面對媒體等。
同時,根據需要,助人者也應協(xié)助遇難者家屬聯系社會支持。幫助其與關系密切的人或組織取得聯系;保持遇難者家屬之間的信息暢通,使他們相互支持。
綜上所述,少說話、多傾聽、常陪伴、表達共情、給予需要的幫助與支持是在災難發(fā)生一段時間內助人者應該做到的。心理創(chuàng)傷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撫平,對全社會來說,真情陪伴、默默守望是對家屬們最大的尊重與關愛。(作者盧敏,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國家公務員心理健康應用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國家機關職工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專家咨詢師、博士)
原文鏈接:http://www.caacnews.com.cn/1/tbtj_/202203/t20220328_1341816.html
附件下載: